日期:2017-12-6(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)
在冠县桑阿镇油坊村,有位热衷收藏的八旬老人。老人的藏品与其他人有些不同,不是受很多人追捧的玉石字画,而是相对冷门的报纸和书籍。“家贫不丢书,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……”6月2日上午,在侯喜云老人家中,他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60多年来的藏品,一边将自己喜爱收藏的原因娓娓道来。
家贫不丢书的老教师
侯喜云老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,自己可是村里最早的大学生。老人1950年6月毕业于当时的“平原省立武训师范”,被分配到高唐县石门村小学任教。1952年,被调到四中。
31年的执教生涯,是对老人影响最大的一段经历。在四中,老人还担任过图书管理员,每天看到学生们畅游在书海、获取到知识的喜悦面孔,也渐渐被书报的魅力所吸引。他开始大量订阅报纸、癫痫病的危害有哪些购买书籍,还养成了收藏书报的习惯。时间一长,身边的人都知道了他的爱好,时常有人送书给他。儿女、孙辈们用过的教科书,也都被老人收藏了起来。老人向记者展示自己收藏的一套《古文释义》,是清代同治年间刻书铺书业德刻印的。
癫痫病手术费用粗略计算,侯喜云老人的藏书已超过5000本,报纸则超过10000份。由于收藏数量众多,橱柜已经无法容纳,侯喜云就将书报存放在一间小屋中。小屋的几排架子上分门别类摆放着书报。“伟人著作”“教育”“养殖”“种植”“加工”“算术代数”……一本本书籍被细心分类,《日报》《大众日报》《老年生活报》……近百种报刊被装订得整整齐齐,并分别贴着写有日期的标签。侯喜云老人说,经常有人看中他家里的某本藏书,但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多困难,自己都没有同意过用这些书换钱。
思想觉悟高的老党员
收藏书报的小屋,被老人改建成免费图书室。老人介绍,自己的父辈因为没有文化,吃了不少亏,自己坚信知识改变命运,也希望让更多的人受益。退休回家后,老人将自己所藏书报整理,对外开放借书。看到周围村民对种植、养殖等方面知识的渴上海癫痫病医院求,老人还自费购买了部分专业书籍供他们学习。
在侯喜云的生活中,对书报收藏的“痴心”经常被他摆在第一位,但是在对党的忠诚面前,这份“痴心”要相形见绌。在老人的藏品中,记者看到了两件“稀罕”物什:一本是1959年2月12日市报编辑部编印的《通讯研究》,另一本是1960年5月1日日报编辑部编印的《日报通讯》。得知本报正在筹建新闻报纸博物馆,老人爽快地同意将这两件藏品借展。“我这一辈子都把‘学党史、颂党功、跟党走、做标兵’这四句话作为座右铭,只要是对党有好处的事,我都会主动去做。”
时代变迁的记录者
除了收藏书报,侯喜云还“收藏记忆”。在高唐任教期间,侯喜云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。他给自己的日记命名为“生活留影”,即生活中留下的影记。在老人的书房中,几个大纸箱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摞摞日记。记者看到,每本日记封皮上都有顺序编号,并标明了起止日期。目前,老人仍在坚持记日记,所记的日记已超过200本,据粗略计算,内容已超过140万字。“2015年10月26日,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”“2015年12月27日,全面放开两胎政策被通过”……在老人的日记中,除了国家发生的大事,某年某月某日买醋花去7.5元、某年某月某日栽黄花菜40株以及家中来过什么客人等,都被记得清清楚楚。
老人还收藏着不少颇有意思的档案。老人的“财务档案”中,有着从1956年3月至今的工资条。在工资条上,可以看到近60年来,教师工资数额发生的巨大变化。此外还有一些粮票、布票和旧版人民币。
老人还为家庭成员分别建立了“个人档案”。妻子及三子一女,每人都有一个贴有自己姓名的小箱子,里面不仅有他们出生、上学、工作、参军等生活历程的记录,还有当年的来往书信、毕业证书等资料。现在,老人的档案已记录到孙子、孙女这一辈,一个上世纪50年代鲁西地区农村家庭的生活缩影跃然纸上。
□记者 申东方 通讯员 李方华 段敬宾
莫让民间收藏断代
□申东方
有许多像侯喜云老人一样的民间收藏者,他们的藏品中有着不少年代久远的珍贵文献,但是目前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。侯喜云收藏有部分上世纪50年代的报纸,这有资料可考,但86岁的他癫痫病人的饮食现已记不清原件放在何处。
民间收藏的最终意义在于文化的代代相传。要实现这一目的,单靠民间力量始终不足。随着这些收藏者的年纪越来越大,后辈对这些藏品的重视和了解程度不够,这些藏品出现散佚的可能性极大。
民间收藏之路应越走越宽,而不是走向断代。政府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,设法对这些民间收藏者资料进行统计,对丧失收藏能力的人给予帮助,或者在征求其同意后将这些藏品保管起来,不能让这些财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。